中国葡萄酒自古有之,源远流长。
《诗经》《周礼》《史记》中便有关于野生葡萄、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的记载,王翰、李白等诗人也留下了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”“蒲萄酒,金叵罗,吴姬十五细马驮”等脍炙人口的名句。
历史上,宁夏是较早种葡萄、酿葡萄酒的地区,唐代僧人贯休在描写塞上生活的诗作中,明确提到葡萄和葡萄酒;在元代诗人马祖常笔下,也有“乍入西河地,归心见梦馀。蒲萄怜酒美,苜蓿趁田居”的诗句。
千百年间,葡萄酒文化伴随朝代更迭在曲折中发展,近代葡萄酒产业的萌芽在战火中饱受摧残,直至新中国改革开放后,这一产业才具备了稳定发展的环境。
贺兰山东麓一酿酒葡萄种植基地。
历史的指针指向1983年。当年8月的一天,20岁的宁夏国营玉泉营农场职工俞惠明和7名伙伴踏上一列东行的绿皮火车,赴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一家葡萄酒厂学习葡萄酒酿造技术。当时他们还不清楚,此行将在宁夏葡萄酒史上留下多么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玉泉营农场是在贺兰山东麓一片戈壁滩上开垦出来的,这里土地贫瘠,风大沙多。1978年宁夏农垦局接管农场时,小麦亩产量只有200斤左右。种粮收益少,农场大胆尝试种植对地力要求更低的葡萄,葡萄树第一次在戈壁滩上扎下了根。
1983年,宁夏在玉泉营农场筹建区内第一家葡萄酒生产企业——宁夏玉泉葡萄酒厂,却找不到一个会酿葡萄酒的工人。玉泉营农场从150多名职工中选出8名酒厂工人,派往河北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,高中毕业没几年的俞惠明就是其中之一。“当时我们对酿葡萄酒一无所知,脑子里一片空白。”俞惠明说。
当时,国内关于葡萄酒酿造技术的资料很少,俞惠明等人唯一的教材是一本500多页的油印本材料,主要介绍葡萄酒工艺。他们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轮流誊抄。有学员进酒厂车间后皮肤出现严重过敏反应,但害怕因此错失学习机会,强忍着不敢告诉任何人。
在师父的悉心指导下,俞惠明等人学成归来,成为宁夏第一批职业酿酒师,玉泉营农场的葡萄也在这年第一次大面积挂果。但由于酒厂尚在建设中,既无场地,也无设备,无奈之下,工人们在农场借到3间平房,买了100多个当地人用来腌咸菜的水缸,开始尝试独立酿酒。
没有自来水,工人们就从300米开外,一担一担挑水回来;没有下水管,工人们就用水桶接废水,一桶一桶提出去倒。最困难的是缺少葡萄破碎设备,俞惠明等人最终用手将总计十几吨重的葡萄捏碎,每天工作到后半夜成了那年榨季的常态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1985年2月,俞惠明和同事酿造的甜型葡萄酒通过验收,宣告了贺兰山东麓第一批现代葡萄酒正式诞生。1986年,宁夏玉泉葡萄酒厂生产出第一批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干红、干白葡萄酒,品牌名为“贺宏”,取“贺兰山下大展宏图”之意。
然而,大展宏图的过程并不顺利。当时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刚刚起步,国内酒类市场上,葡萄酒占比微乎其微,产品以传统的甜型葡萄酒居多。在当时国内消费者看来,干型葡萄酒只是一种酸涩的酒精饮品,不少人第一次品尝时会怀疑酒“放坏了”。
这批干型葡萄酒刚推向市场时,宁夏银川市街面上竟然找不出一个开瓶器。一次,玉泉营农场来了一批客商,午餐时点了一瓶贺宏牌干红葡萄酒,餐馆老板专程跑到葡萄酒厂借开瓶器。这些顾客尝完酒后,觉得酒不甜,认为一定有问题,执意要见酿酒师,并当着俞惠明的面表达质疑。俞惠明仰头灌下一瓶葡萄酒,对方才作罢。出了餐厅的门,俞惠明的眼泪止不住地流。
加上当时葡萄酒行业缺少标准和规范、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等问题较多,市场混乱,玉泉葡萄酒厂一度陷入亏损的境地。
酒卖不掉,酒厂工人的工资也长时间发不出,部分职工靠着父母接济度日,好不容易发工资,也只能一半发现金,一半用酒抵。时间一长,很多人选择了离开。
时代大潮浩浩汤汤,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,中国市场活力和开放程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。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,短短几年间,很多过去人们没听过、没见过的商品被广泛接受。葡萄酒市场也是如此,1995年到1998年间,我国葡萄酒进口量激增,在国际上占主流的干型葡萄酒在国内陡然走俏。葡萄酒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的生效,也让行业走上规范发展之路。
这一波浪潮中,玉泉葡萄酒厂通过改进技术、建设销售渠道等手段实现转型,酒厂经营走上正轨,1998年正式更名为宁夏西夏王葡萄酒业有限公司,迈上现代企业经营之路。
也正是在这一时段,民营资本开始进入宁夏葡萄酒行业。在贺兰山东麓,银广夏、御马等酒企先后成立,一批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在贺兰山东麓建起。
1998年,宁夏法塞特葡萄酒庄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丁洁杨,感受到了这股“红酒热”,在位于银川市永宁县的黄羊滩农场开辟了他的第一片酿酒葡萄园。“当时市场上酿酒葡萄需求量很大,1斤能卖到四五块钱,很多人开始种酿酒葡萄,黄羊滩农场一带就建起了八九片葡萄园。”丁洁杨说。
然而,这批嗅觉敏锐的先行者创业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2001年,丁洁杨的葡萄树第一年挂果,就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冰雹灾害。“地上的冰雹能盖住脚背,葡萄全打坏了。”丁洁杨说,那年有人问他葡萄种得如何,他一句话也说不出。
这一年,贺兰山东麓葡萄大面积受灾。紧接着2002年,宁夏又遭遇了一场十分严重的冻害,大量葡萄树被冻死,许多种植者损失惨重。2003年,受“非典”疫情冲击,国内葡萄酒市场萎缩,加上种植面积扩张较快,酿酒葡萄收购价格急跌。不利因素连年影响下,很多刚进入葡萄酒行业的人选择退出,丁洁杨是少数从这个时期坚持至今的人之一。
20世纪80年代到2004年前后,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引进试验、示范探索发展阶段,现代葡萄酒产业在这片土地上抽出嫩芽,并在挫折中顽强生长。
本文链接:/hangye/380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