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淮海中路林立的商圈之间,一座“音乐城堡”吸引了市民的注目。如今,随着上海音乐学院围墙拆除以及整体建筑的修缮提升,学院内更多的历史建筑也展现在人们眼前,其中包括淮海中路1209号——现为“上海城市音乐会客厅”,原名“天赐大宅”。现在可以通过上海音乐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,元旦起免费对外开放。
淮海中路1209号,现为“上海城市音乐会客厅”,原名“天赐大宅”。摄影:吴宇翔
淮海中路1209号 摄影:吴宇翔
位于淮海中路1209号的大宅是上音校园内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。大宅总建筑面积达1933平方米,始建于1912年,建筑为法国文艺复兴风格,建成时曾有“天赐大宅”的别名。大宅曾一度由红枫妇产医院使用,如今,这里被称为“城市会客厅”。
淮海中路1209号 摄影:吴宇翔
淮海中路1209号 摄影:吴宇翔
在上音校园多座历史建筑的修缮过程中,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了淮海中路1189号、1199号与1209号的修缮。作为设计团队的一员,建筑师高韵之告诉澎湃新闻,1209号建筑是三幢建筑里体量最大、历史最悠久的一幢,他们在修缮时尽可能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,“比如底层有一个房间保留有仿造石膏天花的纸质压模吊顶,这次我们是原样保留,只用涂料重新刷了一下。还有房子里的壁炉基本上也是历史遗存的原始构件,我们把表面油漆洗掉之后,恢复了最早的清水油漆面层的效果。”
淮海中路1209号内部 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供图
为了重现建筑的“原汁原味”,设计团队依据历史照片和图纸资料等,并结合现场判断再得出设计方案,比如壁炉及木护墙板,他们需要把附着在表面的油漆清洗掉,暴露出原有材质,通过判断材料及工艺来确定其建造年代和历史价值。此外,在过去的商业使用中,“天赐大宅”的建筑里曾经被增加过电梯,这对于老建筑的作用存在一定的破坏,“在这次的修缮中,我们拆除了电梯,恢复了历史建筑的历史风貌,”高韵之说道。
在修缮过程中,如何将现代的设备“隐藏”在老建筑的历史风貌中,成为了设计团队需要面对的一个难点。为此,高韵之介绍,他们第一次尝试把整个空调系统放到一层的地垄墙里,并且在地坪上开了出风口,而不是像通常那样吊装在天花上。使现代的电气设备完全融入并弱化在历史建筑中,使历史建筑的风貌得到完美的体现。
上海城市音乐会客厅的音乐室,又名“镜厅”。
在上海城市音乐会客厅的音乐室,上海音乐学院弦乐团演出维尔瓦第《四季》。上海音乐学院供图
与此同时,针对上音的声乐教学需求,需要将老的建筑风貌与新的使用功能和工艺要求相结合。设计团队和同济建筑声学顾问密切配合,对建筑的声学功能予以重点设计及现场实验。“考虑到音乐学院对于声学的要求,我们在木地板下面做了隔音垫,使用双层门窗起到防噪及隔音作用,此外,我们在二层墙面护墙板上加入了吸音的构造,”高韵之说道。
淮海中路1199号,被称为“白色小洋楼”。
淮海中路1189号 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供图
根据介绍,淮海中路1189号、1199号、1209号为第四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。1189号是一栋典型的英国花园建筑风格的楼房,1199号是一栋三层砖混结构的现代风格花园洋房,被称为“白色小洋楼”。这些建筑建成于不同的历史年代,是当时花园住宅的重要代表。设计团队在梳理建筑历史时发现,1189号和1199号最初都属于1209号的花园绿地,后续由不同时代的不同业主建造,“每个业主对建筑的风格倾向都各不相同,这些建筑的一大价值可能就在于不同时代的风格的汇集,”高韵之说,对设计团队来说,需要把每栋房子原有的风貌风格呈现出来。
如今,上音校园的历史建筑将面向市民公众开放,让更多的人体验上海的历史文化。“原先大家在路上经过这些建筑,可能无法走进去参观,开放之后,市民可以近距离地接触这些历史建筑。”历史建筑的开放如同“打通”了城市的毛细血管,“过去,我们只能看到沿街的建筑立面,现在,你可以穿插到建筑的花园里,走到建筑四周,近距离感受到建筑的历史风貌。”